【阅读美文·分享心情·感悟人生· http://xwzx.hwrcc.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抒情散文 > 正文

【春秋】二月二,顶村土地庙会

来源: 免费小说网 时间:2019-10-29 15:28:59
破坏: 阅读:2109发表时间:2016-03-05 17:28:37
摘要:历时几千年昌盛不衰的土地庙会,承载着多少代山民的祈愿。儿时的记忆、时潮的浪花,古庙会的色调与内涵在不经意间演变着……

【春秋】二月二,顶村土地庙会(散文)
   眨眼间,“二月二”就来了!这是新年伊始又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是乡民一年劳作之后难得的纵情狂欢。“二月二”则是一项盛大的庆典活动(实际上是一次隆重的迎春仪式)。它与民间对龙神的崇拜有关,与中华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有关。我老家顶村的二月二庙会,可是在方圆几百里出了名的。
   一
   二月二称为“龙头节”。据探考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从远古流传至今。宋朝时称为“花朝节”,把这一天定为百花生日。元朝时称为“踏青节”。明清时把二月二这一天称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按气候节令这时正是惊蛰前后,冬眠中的野兽爬虫在春意萌动中醒来,乡民呼唤他们心中的龙神醒来威镇四海,让那些毒虫怪兽不能祸害人类。春季到来,农耕在即。乡民们呼唤行云布雨的龙神,从冬季悠闲中振作起来,遍察宇内,巧理四时,让普天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不少地方把这一天叫“春龙节”或“土地节”。表达了乡民对自然主宰的敬畏,对赖以生存的土地的膜拜,对安祥温饱美好生活的祈愿。
   在我们这儿有不少传统的习俗:二月二这天大人小孩都剃头理发,取意龙抬头,一年好运。太阳落山后和未出宫前忌担水,若担水会担回龙蛋,龙蛋啥样子没人见过。记得儿时跟大人念的童谣:“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请闺女,唤女婿,小外甥甥也要去。姥姥家中没吃的,粗糠压细糠,蒸下窝窝长翅膀,吱溜飞到南墙枣树上……”“二月二,狼背羔(一种游戏),背了大大背小小……”小时候过二月二,比过大年、闹元宵又有别一番情趣,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二
   家乡顶村每年二月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邻近五州八县的乡民香客纷纷前来拜谒,甚至在河南、河北、陕西、内蒙等北方数省都声名远播。顶村的土地庙会有悠久的历史。据考证,距今4000多年前,炎帝八世榆罔于困顿之中,率部退守于上党盆地很北端的榆州。于太行山西麓的群山环抱中,休养生息发展农耕文化。后来榆罔在与轩辕部落的角逐中失败。炎帝传八世而止。代之而起的轩辕黄帝没有为难于榆罔后人,他们在居住地建立的榆州国延绵2000余年。在此立社祭祖,是为榆社,作为地域名沿袭至今。
   顶村是浊漳河畔的一个古村落,距当年的祭社所在地--社城不到十华里,顶村的二月二庙会是县域内很好的土地庙会。很初,应是当时“官方”举办的盛大的祭祀活动。土地庙建在村西三里多远的山梁之上,当地人称龙脉山土地垴。背倚雄浑浩莽的太行山一支--北原山八赋岭,居高临下俯瞰云蒸雾霭的浊漳河川,自有一派龙腾宇宙的气势。现在的庙宇主体为重修后的三间悬山顶、前出廊式仿古建筑。飞檐硫瓦,雄姿凌空,蔚为壮观。庙址及路阶石料颜色质地与当地山石迥然不同,可见初始时非凭一村之力就地取材所建。至今,庙周仍存有三株古松,或挺拨摩云,如擎天巨柱;或苍劲虬结,如携客仙翁。生长于多石少土的山顶之上,经历世世代代风霜雨雪,人祸天灾,庙宇几经毁损重修,而古松至今依然浓郁葱茏生机勃勃。出榆社县城北门,三十里之外便可遥望到苍茫山海之上的“三棵松”。成为顶村土地庙的标志。
   三
   每年二月二这一天,从凌晨一点到中午十二点,来土地庙进香、拜谒、许愿、还愿的香客络绎不绝。祈求平安吉祥风调雨顺的、求子的、祛病消灾的、求财求富贵的……庙前香烟袅袅,人头攒动。相传,顶村土地庙的地爷地奶很是灵验,求雨得雨,求子得子。历史上一些地方遇到大旱年景,该地乡民头顶水盆,赤脚行走数十里上百里,前来祈雨。主持仪式的人称为“马皮”,如神附体,念念有词,酷热天气,当众在祭坛前拿大刀片从面额上划下,顿时血流如注,求雨人拿盆接着。“马皮”用刀面轻轻一擦,面目完好如初。祈雨地三日内必降甘霖。爷爷给我讲,我听得惊心动魄。到我渐渐长大,接受无神论教育,心便不以为然。可有件身边实事,又让我将信将疑。我的隔壁邻居杜氏夫妇,结婚十几年,两人都快奔四十了。女人迟迟不开怀,一家焦急万分。丈夫每年二月初一晚上,摸黑夜行几里山路,跌跌坎坎到土地庙上,争上零点(子时)的*一炉香。年年如此从不懈怠。不知是虔诚感动了神灵,还是念想激活了生理因素?杜氏夫妇连生三子,一时传为奇闻佳话。近些年来,怀着各种企求到顶村土地庙拜谒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从古至今,从二月初一到初三,村里都要赶庙会唱大戏。早年是村里的土摊秧歌,演出《杨小武三盗九龙璧》等剧目。我爷爷还扮过杨小武呢!从民国初年至今的一百余年间,村里有像模像样的晋剧班子,剧目有《明公断》、《斩皇袍》、《打金枝》、《打鱼杀家》等。记得一位叫九叔的驼背老汉演花旦,逗得人们前仰后合的。《杀庙》一折中饰秦香莲的青衣唱得声泪俱下。很精彩的是《大堂见皇姑》一折的对唱,皇姑与包公舌剑唇枪,饰包公的大花脸(方言叫“黑爵”)唱得字正腔圆、铿锵有力、豪气干云!至今犹记包公手握腰间玉带,昂首甩动长须,喝道:“头上去掉乌纱帽,先打官司后上朝!”一腔以死相搏,申张正义的豪情,赢得满堂喝彩。多年后当我在政法战线供职时,记起这些情景时颇生感慨。演包公的这位老伯活了九十多岁,他在世时,我遇回乡常去看他。
   四
   顶村土地庙会从历史尘烟中走来,历数千年昌盛不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商业性。一句民谣“二月二,龙抬头,顶村赶会卖箩头。”流传至今。顶村的二月二土地庙会就是方圆百里内的一场盛大的春季物资交流大会。商业不发达的年代更是如此。榆社、辽州(今左权)、和顺、太谷、祁县、武乡等邻近各县、晋商诸家、乃至河南、河北、陕西、内蒙等地的商客驼队都云集顶村。
   村中大戏台唱戏。戏场外围是杂耍卖艺的。村东碾子沟一带是占地百余亩的物资交流市场。主要卖山荆条编制的箩头、笸篮、地耢,还有绳索、皮条、犁铧、锄头、锹镢等农耕用具和一些农产品。卖针头线脑的货郎摇着不郎鼓,钉锅钉盆钉碗的抖着铁片串,吆喝着招徕生意。记的小时候总爱围着卖琉璃圪崩崩(一种由玻璃吹制的儿童玩具。有脆脆的响声)的转,买了吹几下就破了。没钱了只好“馋馋”地围着看。还有的孩子制了铁丝挠子,偷偷挠骆驼的毛(可织暖暖和和的毛手套毛袜子),被逮住了免不了被喝斥。大人当然不会纵容他去做这些丢脸失面的事情。再往远处是大片的沙丘,稀稀歪歪地长着些杨树、榆树、沙柳树,里面全是牛市会。庄户人们在那儿买卖牲口。伢行们在衣襟袖管里捏码码,讨价还价。正是春耕在即的时候,正挡力的牲口或是既能役使又能生仔的母畜都能卖个好价钱。村里村外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比正月十五闹元宵还红火。
   每年来赶会的不下万人,从顶村坪到浊漳河岸边的大道,2里多长的路上,沿途有许许多多的饭摊。卖油麻叶的、拉面丢面的、杂割汤、河捞、干面饼的应有尽有。来赶会的人们哈尔滨癫痫病去那家好买了一斤二斤麻叶,用马莲叶条捆着去亲戚家走动、歇脚。村里的婆姨们没空赶会,支着锅儿在家招待客人。亲戚投亲戚,亲戚引亲戚,榆社亲“圪瘩亲”(扯扯挂挂,多重亲缘),天下亲“圪瘩亲”。村里村外弥漫着吉祥喜庆的年味、热热闹闹的会味、暖意融融的人情味。
   五
   随着时代的前行,“二月二”土地庙会的色调与内涵在不经意间演变着。过去买卖的多是锹镢笸篮犁铧地耢之类,后来新式电器、时尚服装应有尽有;过去是牵着牛驴、挑着猪仔、赶着驼队来,后来是自行车、农用车、摩托车、电动车、大卡、大巴、小卧车。从前是本村剧团,现时请的是省市级明星剧团。曾经人们稀奇地围着观看摄影师给人照相。如今不少人手里有智能手机,逮个精彩,玉指一点,老奶奶的笑容、亮妹妹的倩影就在QQ、微信群里上传开。从前有情意的青年男女相约在会上见面,也是悄悄秘密、若即南昌看癫痫病的专业医院?若离、羞羞答答;如今的情侣搭肩楼腰、当众拥吻,都市香风也吹到山乡里来……庙会的主题在敬神祈愿、物资交流、亲情联络的基础上向观光旅游、信息交流、农商协会运作、文化采风、文明传承等诸多方面衍生发展。
   繁华的现代社会没有冷落了土地爷。求子求财求保佑,地爷地奶能帮衬的事多着呢!村人修筑了盘山路,可驾汽车通往土地庙垴。平日里进香拜谒、休闲观光者络绎不绝。每逢二日二龙抬头土地爷爷生辰之日,从凌晨至正午,人如流,车如流,念如流,庆贺龙抬头的鞭炮声在龙脉山峰间传响,土地庙前袅袅香烟在婆娑的松枝哈尔滨能治疗癫痫病的医院间飘荡升腾……人们向大地、日月、神灵表达虔诚的敬畏和希冀。
   山岚轻拂,紫花地丁草从红红的鞭炮纸屑下钻出来,铺展开三四片小巧的圆形碧叶,根芯中撑出数茎紫艳亮丽的钟铃花,又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到来了!

共 333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热门栏目